立即下载
绥宁县因地制宜建新村兴产业
2012-07-09 15:55:12 字号:

  装饰一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木屋错落有致,宽阔、整洁的石板路环绕村庄,青钱柳、高山西红柿、纸皮核桃等种植基地生机勃勃,高档家电飞入寻常百姓家……7月6日,走进绥宁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黄桑坪苗族乡上堡村,一幅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图景展现在笔者眼前。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在新农村示范建设中,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吃透乡情村色,对县域北片汉放居住及地势开阔平坦乡村,坚持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提升产业效益为主;对南片苗侗少数民族聚集区及山区特色明显区,坚持以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及扶持特色产业为主。特别是在美化亮化居住房屋上,我县对北片砖混结构房屋,采取贴瓷砖抹彩漆;对南片的吊脚楼等特色木屋,采取刷桐油上青漆美化。近年来,我县已硬化村组道1947公里,建好乡级农村客运站19个,改造农村危房4372座,建成大园、上堡、花园阁等一批旅游特色村。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无线网络村级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率达78.4%。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加快,建成沼气池4970口,农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5875台,推广生物质气化炉1358台,猪牛栏圈改建9480间,建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场24个;完成人畜安全饮水89处,解决57211人安全饮水问题,自来水入户率提升至78.4%。

  在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上,我县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和“特色乡镇”。我县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突出发展杂交水稻制种、金银花、玫瑰花、绞股蓝、青钱柳、油茶林、食用菌、魔芋、延反季蔬菜等特色产业。目前,武阳、李熙桥、唐家坊等乡镇发展杂交水稻制种6.5万亩,涌现出50多个“种子村”;瓦屋塘、水口、麻塘等乡镇完成楠竹扩鞭及新造7.8万亩,发展30多个“楠竹村”;长铺子乡枫香村、沙田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0亩,成为有名的“蔬菜村”。我县发展金银花2.6万亩、玫瑰花1万亩、绞股蓝1.5万亩,新扩青钱柳4800亩,完成油茶丰产培育和新造6万亩。2011年我县农业生产总值达21.01亿元,年增长率达11.7%。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向云峰 黄启清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