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2012年以来,我县的文化产业呈现一派火红景象,令我们几乎有点目不暇接。
年初县城巫水河两岸防洪景观工程“文化长廊广场”的竣工开放,把独具绥宁地域特色的风景民俗以版画的形式融于其中,大幅提升了县城的文化品位;随即又是绥宁新闻网的隆重推出,为广大网民进一步了解、熟悉与热爱这曾被联合国誉为“神奇的绿洲”的一方热土、同时也为绥宁乡亲父老大显身手提供了一方展示平台;期待已久的我县星级豪华多功能国际影城即绿洲3D影城已于8月1日正式营业;《绥宁艺苑》的试刊号已经公开发行......眼下,又一重要文化工程——民族风雨桥又已经开始动工修建,预计来年就会初具规模,令人不得不发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感叹。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如今的本山城文化产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早已今非昔比“鸟枪换炮”了。回想上世纪末,在笔者学习与实践写作业余通讯报道时,或许由于先天不足条件所限,或许是不懂笨鸟先飞之故,若问付出与回报之比,实在是问心有愧羞于启齿。那时尽管已有数码产品、电脑网络,却远没有普及到自己头上,全靠在业余时间埋头“爬格子”、抬腿跑邮局,下乡采访时往往骑辆破单车,“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没少被别人误为“渔翁”、“骗子”、““人贩子”,遭白眼质问是家常便饭;更别提什么“一键搞定”、“网上交流”,偶有自认得意之作,也得默默祈祷传情鸿雁、编辑大人多多帮忙,不要让它过早去了废纸篓或是厕所间......
有道是“花香自有蜂蝶来”。据说,连大自然中的花朵也会用心的装扮自己,以求获得更多的青睐;有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蜜蜂最爱的是色彩鲜艳的红花,难怪每年桃花月季水仙映山红荷花大丽美人蕉木棉花玫瑰花山茶花......似乎都不约而同加入了红花行列,而且还会轮流“坐庄”,在生命力旺盛时争相开放红花朵朵,尽可能的吸引蜜蜂蝴蝶们,为自己“义务打工”传播花粉繁衍后代。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人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或是就无所作为;恰恰相反,人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据笔者坐井观天的观察,本县文化之花的竞相绽放,无不都是“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因而每年每月、每时每刻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在为尽可能的提高群众的精神素质、繁荣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为本县人民的精神文明之花盛开不败,而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心血与汗水。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陈春华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snnews.com/content/2012/08/20/10448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