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苗乡侗寨风雨桥
2012-08-28 15:53:38 字号:

  山高林密的古苗疆绥宁,涧壑众多,水系发达。苗乡侗寨逢溪遇河必架桥。这些桥,有的飞架在深山峡谷之间、湍急清流之上,有的盘踞在田垅里,跨越静静的小河,还有的点缀在村头寨口。这些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既作交通、避风遮雨、歇息乘凉之用外,又有丰富的文化隐喻。苗乡侗寨极讲究风水地势,村寨选址依山旁水,为了不让风水福气随溪流而去,各寨在寨子下游溪河上建一座桥,以为这样才能保村寨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桥上大都设有神龛,供奉关帝、萨神,请神灵镇桥护寨。故人们称之风雨桥、福桥……桥上往往建亭,亭中建阁,阁楼层叠,飞檐翘角,美观大方(所以又俗称花桥),与寨中吊脚楼民居遥相呼应,和谐融为一体,突出了人居环境之美、风水之美。

  风雨桥分石礅风雨桥和石拱风雨桥。石礅风雨桥以石或砖砌礅,礅上建长廊形桥亭,桥面铺木板,亭上盖青瓦,两侧围以木栏杆,架长木板为坐凳,供行人休息。亭顶建1至3个阁,阁的中柱直压亭梁,阁盖嵌诸多木枋,呈放射状。枋上装饰瓜柱,相互嵌及亭阁壁板上绘龙凤兽鸟花脊饰“双龙抢宝”彩塑。主梁底面画阴阳八卦图,檐板及亭阁壁板龙凤兽鸟花卉图案人物故事。现保存较好的有:鹅公岭侗族苗族乡迥龙桥,初建于清光绪九年(1833),1987年补修,方石砌墩,墩上木亭长12米,宽4米,亭中部有楼阁3层,悬山顶,四角飞檐,尖顶上塑1只展翅欲飞的白天鹅。乐安铺苗族侗族乡文江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6),有石礅3个,青条石砌筑,墩高3米,桥亭16排,长40米,宽3米,高4米,悬山顶,重檐,梁上彩绘双龙抢宝、龙凤呈祥、云彩太极等图。

  石拱风雨桥用青条石砌拱,拱上建长廊式桥亭,亭的结构与石礅风雨桥亭相似。保存较好的有:麻塘苗族乡岩寨村经继桥,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四年复修,单石拱,跨8.8米,高6米,拱上建亭,长16米,宽3.7米,亭中部瓦面上建阁,双重飞檐,四角攒尖顶。党坪苗族乡米水江永兴桥,清雍正元年(1723)初建,1994年复修。单石拱,跨20米。拱上木亭10排,长30米,宽5米,高8米,重檐。中部顶上建阁,三层六角,飞檐翘角,气势壮观。

  关峡苗族乡定远桥,位居峡口,横跨巫水支流岚溪,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单拱,以长条青块石砌筑,重檐木质结构。全长36.97米,净跨18.15米,宽7.66米,通高11.9米。布局合理,气势恢弘,与雄关互映,尤为壮观。是清初全省罕见的单拱整体石桥,上通黔滇,下达湖广,为省内交通要塞。拱券阴刻楷书“定远桥”。原桥上建亭,后因失火,桥廊亭塔俱焚。1999年复修。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市苗族侗族乡西河桥,始建于雍正1727年, 1954年被大火烧毁。2009年杜勤德先生捐资100余万重修。桥面架杉木,铺木板,木亭20排,桥长56米;分主桥和附桥;宽7米,桥面高4.9米。这座横跨莳竹河的风雨桥,为石墩木结构重檐建筑,2台2墩3孔。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十分雄伟壮观。主梁中绘太极图;桥中五层阁塔飞檐高翘,犹如羽翼舒展;桥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画,富丽堂皇。整座桥雄伟壮观,气象浑厚,仿佛一道灿烂的彩虹。桥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桥廊两旁还设有长木板凳供人憩息。齐腰处开栏杆,栏杆外挑出一层短檐,以挡飘雨,保护桥面及枕梁不受雨蚀。游人坐在木板凳上向远处放眼,只见如黛莳竹河蜿蜒而来,桥的两边,青草满坡,民居簇拥;田园耕地,农夫劳作;河边水流,缓转灌溉。它的建筑惊人之处在于它出自楼桥世家之手,他们子承父业,手艺世代相传。造桥时全不仰赖图纸,仅凭刻有尺度的三尺棍和一支竹笔,便能将成百上千件梁、枋、柱的尺寸了如指掌。整座桥梁不用一钉一铆,大小条木,凿木相吻,以榫衔接。全部结构,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却一丝不差。2010年苗族“四.八姑娘节”期间,为庆祝西河花桥建成,苗乡侗寨的乡亲在桥上举行了盛大的千人长龙宴,酒香绕梁三日,醉了莳竹河,歌声飘荡滇桂黔,美了大西南。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陶永喜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