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农村,进入腊八后,年味就慢慢地浓起来,春节的序幕也将徐徐拉开……
在老家邵阳绥宁县农村,年前几乎家家户户要打糍粑。打糍粑的时候,大家都尽情地忙,谁也不甘落后。舞大槌的、团粑的、抹油的、摆粑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大堆人在堂屋里忙得团团转,其乐融融。大家聚在一处,边忙边笑,边做边吃,那香喷喷的糯米饭,那软和和的热糍粑,让人的肚子好饱好饱啊,连晚饭都不想吃了。
新春佳节,糍粑是我们那里上等的佳品,成了过年的象征。圆圆的白白的亮亮的糍粑,既像一个个银圆,又像十五的月亮,比浙江一带那长条形的年糕漂亮多了。
做甜酒,是我们当地农村过年的重要节目。每家要准备几斤上好的糯米,拿一个洗得干干净净的瓷盆或不锈钢盆把它们泡起来,半天以后就把这些糯米捞起来上笼蒸,然后再把它们倒入干净的器皿中,待晾到一定温度(约35度左右),就用同样温度的白开水把那些糯米饭一点点拨开,拌入甜酒曲,搅拌均匀,用手在中间摁出一个小坑,为米酒发酵做“酒坑”用,然后在器皿口上覆盖上一层保鲜膜(需留出些许缝隙),盖上盖子并用毛巾或棉被包起来(以保暖),48小时以后一盆又香又甜的甜酒就做好了。
这种甜酒清甜可口,不含酒精,老少皆宜,喝几大碗都不醉,平时自己一家人喝,若是来了拜年的客人拿出来招待,既方便又快捷,客人喝了,甜丝丝的。如果甜酒里打几个鸡蛋或放些汤丸,则更加美味无穷了。
正月初一放开门炮,也是我们那里过年的主要标志,一是为了图个吉利,二是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除夕夜,酒醉饭饱之后,那时没有央视春晚,一家人则围坐在灶屋火炉旁,一边烤火,一边说笑,母亲照例给我们兄弟俩各发2毛压岁钱。这2毛压岁钱,第二天,就变成了一挂五百响的鞭炮了。
我们那里过年还有一个亘古不变的习俗,就是去给长辈拜年时一定要放鞭炮。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告诉主人:客人来拜年啦;二是增添热闹气氛。
物换星移,岁月匆匆。如今,随着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烟花爆竹的禁放,使得年味越来越淡。然而,乡下那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打糍粑、做甜酒、放开门炮、杀年猪、贴对联等充分展示浓浓年味的风俗习惯,却永远值得我回味,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不能忘怀。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黄 田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snnews.com/content/2014/01/24/10445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