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桥镇境内的蓼水河上有座李熙桥,过桥数百米,便是远近有名的于家大院。于家大院西、北两面临山,山上坡缓林茂。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3-5米的挡土墙;东南两面是6米多高的仓楼以及仓楼外的水塘。建筑群里的窨子屋排列有序又港道交错,共有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渠渠相连。但正式的进出口却只有两个大门。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按照太极八卦阵建造。不少人走进迷宫一样的于家大院,试图读懂她的建筑、人文、历史、以及那美丽的传说。“爸爸3”走进绥宁、探秘“神奇绿洲”系列报道今天播出第六集:迷宫于家。
于家大院现存25座建于清代乾隆五年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740年-1873年)的窨子屋,每间屋子上都标有建造年代的印记;大院和大院外的水塘共占地近百亩。大院里,各屋子虽然建于不同的年代,但却有着相似的青砖、青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相似的鳌头屋顶,寓意着“步步高升”。连接屋子之间的石板路也非常相似。
于家大院建筑群占地近百亩,现留存有25座窨子屋,每间屋子都有铭文砖,刻有建造的年代甚至户主的名款。院内住户清一色姓于.目前发现最早的铭文砖是清代"乾隆五年",最新的是"同治十二年".从始建到成型,算来于氏家族至少花了133年.登高远望,大院坐北朝南,青砖黛瓦,共有4条纵道,8条横巷,巷巷相通,又相互错落,屋顶鳌头层叠。于氏族谱印证,800多年前,南宋时期,朝廷派兵于此平叛乱.统领于仲仁,看中了李熙,在这里安定下来,因为这里有山有水,土地肥沃.据说其中一丘水田50亩之大。于氏先民在这一垄肥沃的土地上勤劳致富.
在于家大院内,各家窗花图案都不尽相同,花、鸟、兽等栩栩如生,阴阳、雌雄双双对称。如今,于家大院仍然人杰地灵,这里走出了航天少帅、地产巨头.于家大院与山冈之间用石头修建了挡土墙,四周是6米多高的仓楼。仓楼的外墙用大方石砌筑.大院只有两个大门进出。据说,整个建筑群的布局按照太极八卦阵建造。院内的窨子屋,一律只在南墙开窗,北、东、西墙一般只开通风孔或小窗。墙体都高过瓦檐,两侧山墙鳌头高耸,即使一家失火,只要把堵孔专用的鼻孔砖往通风孔一放,就隔断了火势。院内各屋虽然建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似的青砖、青瓦,相似的石门框、厚板门,连接屋子之间的花岗岩石板路也非常相似。文物专家认为,于家大院体现了中国合居建筑群落特点。这表明当时于氏家族成员地位平等、贫富相近、互学互励,没有等级之分?还是一种防范心态下的低调?这种建筑形态背后的蛛丝马迹费思量。风雨沧桑,于家大院是不朽的。尽管一些构筑物散失,墙壁上画的花草鸟鱼等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两栋房子的风格还在此前的改造中遭到了破坏。对于于家大院前世今生,窨子屋前悠然抽烟的老人谁也说不确切.2002年7月,这里就被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搬出了大院,另砌新房。对于于家大院的保护开发,窨子屋里的人以及相关部们谁也没有放弃。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李斌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snnews.com/content/2015/09/15/1044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