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熙于家大院往西南走1公里,到陈家村大路玄院落,便是陈锡兰故居,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四合院五品官宅。风格与本地一般的深宅大院有明显不同。
陈锡兰故居坐西朝东偏北,三正二横,砖木结构,中间置四合天井,两边配有厢房。正屋六排五间,正中的明间宽敞明亮。整个房子的外墙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第一进,短短的过道后是个小天井,与客厅、封火墙、照壁形成一个“四合型”。穿过客厅,一个方整的院中之院。楼下为主人的活动区,楼上为卧室等。这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从外表看,这又是典型的湖南古民居,外墙青砖,里墙木板;黑瓦盖顶,白粉饰檐;檐分两层,错落有致。北方的伟岸挺拔里透着南方的典雅妩媚。从上正面看,高低有序,山墙飞檐翘角,窗花构图精美。厢房边檐下有水井一口,宽约2米,深约5米,冬暖夏凉。令人深感意外的是,它没有围墙,也没有像样的院子,甚至没有正规的大门,这扇门上甚至没有装饰物,它又有两进,而且第一进小的甚至有点狭窄。从左侧进屋,四面砖墙都带波折。从左侧进入四合院,在天井中可以看到,故居虽然大体上呈四方形,但是每一面墙都不是直的,四面砖墙都带波折。
故居建筑不大,总面积也就760平方米,但却非常的实用。它的前进是脸面,用于接待客人。把客厅后门一闩,后进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晴天,主人可以在鹅卵石铺就的天井里读书、写字、陪儿孙们嬉戏;雨天,可以品茶、听雨……四合院右边还开了一个小门,门里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一栋两层小楼,上面住长工和仆人,下层则是谷包、牛栏和猪圈等,并另外开门出入。如此,陈锡兰故居便形成了接待、生活、生产三个互不相干扰的体系,后进东侧墙上开一扇门,直通院外水井,陈家人足不出户便可洗衣、汲水。
从左侧进入大门之后,迎面墙壁上(实为邻居房屋左侧后部的背面)用石灰抹底,上书对联,因年久远,仅能认出右联为“归去来兮只赢得两袖清风一肩明月”,陈氏子孙说左联是“末之者也再休题万家忧乐四镜桑麻”。继续从右侧向前走,便到了故居正前方走廊。走廊的前面,供邻居砖房后墙的背面作为照墙,用石灰抹底,中间绘图海瑞像,右书对联“读书志在圣贤”,陈氏子孙说左边那句是“为官心存君国”。这说明,海瑞是陈锡兰心目中的偶像,他教育子弟要以海瑞为榜样,心存君国。整座建筑悬挂的楹联和匾额,如:“恩承北阙 履中蹈和氏如金玉,砺才砥德相我国家。”“惜衣惜食非是惜财为惜福,求名求利总要求已莫求人。”“松间明月当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画荻义母仪,馥桂香兰滕麟阁;治歧勤内助,仁浆义粟益龟龄。”“施政始家庭,乡党邦国无异理;推恩原孝友,山林廓庙仰完人。”等均为宅邸主人陈锡兰所书,内容涉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等名句,这些以清官为主题的壁画和以封建道德伦理“警句”的楹联、匾额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更为直接的反映了宅主人的思想和道德修养情况,说明陈锡兰虽归隐山林,仍然心系国家、百姓,仍然奉行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题材,有比较典型的社会意义。
据相关资料介绍,陈锡兰故居于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工,光绪三年(1877年)完工,动用各种工匠100余人。而官宅开始修建时,陈锡兰正在陕西宜君担任县令,并不在绥宁李熙桥。那么,是谁负责该建筑的监造呢?
一种可能是由于陈锡兰在陕西便将图纸绘制,送回绥宁由在家的绥宁太太负责建设。另一种可能是陈锡兰携在陕西的家眷告老返乡后,在陕西太太的影响下,将房屋重新改造,增添了北方风格。还有一种可能官宅是陈锡兰亲自监造的,仅仅是资料是显示的建设时间有误。
陈锡兰是个什么样的官? 特殊的古宅,让世人对它的主人产生了更浓的兴趣。陈锡兰咸丰元年(1851)中举,同治二年(1873)任陕西兴安府宜君知县,光绪二年(1876)调任兴平知县。朝廷念及政绩突出,敕封为五品知府,享五品俸禄。
陈锡兰始终秉承家国情怀,“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维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儒家传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修身正己教化家人后世,虽“终身沦滞郡县”却以其“廉”“能”获朝廷“敇封五品知府”等殊荣。光绪六年(1880年)退隐乡居后仍“助教于乡”以“圣贤”人格“教化”家人及乡邻,其后裔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6人,其中博士、硕士各1人。陈锡兰一生重视农业,曾从任职地引回良种麻谷子在家乡推广种植,很快在绥宁普及,成为朝廷贡米。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深受当地老百姓拥护,宜君和兴平两地百姓自发联名赠送“万民伞”。
陈锡兰故居是在所谓“楚、粤之交”、“民、瑶杂处”古称“蛮荒”的绥宁山区发现的重要“民间文化遗产”。它以自己特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们旅游、探奇访古、寓教于乐的绝好去处。具有极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价值。陈锡兰故居将儒家“圣贤文化”植根于“家庭”、“家乡”,发挥“教孝劝忠”作用,所营造的“治家”氛围极具典型性、具象性和直观性特色,因其家国情怀的质朴呈现和南北建筑风格完美糅合,200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绥宁新闻网
作者:林道珍 莫平君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ap.hnsnnews.com/content/2016/08/22/10440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