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陈玉文:发展竹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为百姓撑起“致富伞”
2022-08-04 17:27:01 字号:

绥宁新闻网讯(记者孙芳华)竹荪破土出,撑起致富梦。8月1日上午10点,绥宁县建文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为刚刚从竹荪种植基地采摘完竹荪的60多位村民发放7月份的工资3万多元,大家脸上都堆满了笑容。这是李熙桥镇陈家村致富能手陈玉文发展竹荪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姓撑起“致富伞”的一个缩影。

走进李熙桥镇陈家村竹荪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黑色大棚。眼下,正值竹荪丰收时节。连日来,每天清晨村民正忙着在田里忙着采摘、整理,把成担成担的竹荪送进烤房烘烤。

据绥宁县建文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玉文介绍,现在正是今年第一批竹荪采摘的黄金时刻。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村民们都会早早来到山林中,赶在竹荪开伞前完成采摘。最高峰时每天有六七十名村民采摘,每日可采摘鲜竹荪400斤,烘成干货约为50斤。

今年54岁的陈玉文是李熙桥镇陈家村村民,以前种了几年蔬菜,收入平平。2019年参加了县科协在李熙桥镇举办的竹荪培训班以后,他又自费到福建学习竹荪种植技术。当年冬天就租了10亩农田开始种植竹荪,由于当时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每亩的收入只有3000元。“刚开始,投资只有10多万元,到现在有六七十万元了。”陈玉文介绍,刚开始时只有10多亩,每亩天开支7000元左右。试种成功后,让陈玉文坚定了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竹荪产业,带动农户们增收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竹荪营养价值很高,市场需求量也很大。要每年开春时节种下,5月到10月左右一般会经历三轮收获期。每轮收获期持续20多日,每轮间隔20天左右。

记者在地里看到,竹荪就长在湿润的泥土里。由于竹荪生长需高温又不适宜直接暴晒,因此距离竹荪一米多高的上方都设置有遮光膜。干竹荪的批量销售价在150元一斤,有的可以买到200元一斤。自2020年以后,陈玉文边投入大量资金打造标准化竹荪示范基地,通过一系列种植技术改良提高竹荪的品质和产量。这一年,通过土地租赁的方式,租赁50亩土地种植竹荪。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竹荪种植,在建设大棚、整地、种植、施肥、采摘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带动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挣钱、看家两不误。陈家村三组的村民莫月清感叹地说,自从村里竹荪种植基地建好以来,为她们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这里的农户也从中获得了很多好处,一方面是生活水平和收入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家里的老人和小孩也得到了较好的照顾。陈家村三组今年51岁的村民陶和荣,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从2020年以来就一直在绥宁县建文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打工,除了照顾家里外,一年还可以获得务工工资近万元。记者了解到,村民受雇的工资达到每日100元左右,按照收获期工作20天来计算,工资收入达到2000元,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2021年,合作社光支付农民工工资就有30万元,帮助附近的农民在家门口打工致富。小小的竹荪,也撑起了李熙桥镇当地村民致富的梦想。

陈玉文介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的竹荪种植产业逐渐在村里扎下了根。陈玉文说,从菌种、各种原料、日常管理再到种植技巧,竹荪种植技术也逐渐成熟。合作社还采用竹笋、竹荪和大球盖菇科学轮作的种植方式,不仅提高了基地土地利用率和附加值,也大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今年合作社栽种了22亩竹荪,预计亩产干竹荪是60斤,批发价150元一斤,我们每亩的收入就有1万元,预计一年的净收入就是22万元。由于新鲜的竹荪要烘干才能卖出,为了更好地销售,合作社还购入小型烘干机,将竹荪烘成干货。

在陈玉文帮助和带动下,目前,李熙桥镇已经有三家竹荪种植合作社。陈玉文告诉记者,今年的竹荪长势喜人,眼下,一箩筐接一箩筐的竹荪从地里摘出,撑起村民产业致富、乡村振兴的梦想。今年5月份,合作社在县农水局的帮助下建好了一个净库容量257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对于合作社的未来发展,陈玉文也充满信心。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芳华

编辑:杨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