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每读这首小诗,我就会情难自禁地想起家乡的火炉,回味火炉那独特的风韵。
我住在神奇的绿洲——绥宁,在这片醉美的土地上,主要居住着苗族与侗族,都与火炉有着不解之缘。
村庄静谧古朴,吊脚木楼错落有致,青石板小路蜿蜒曲折,百年的古树随处可见。走进苗家侗寨,围炉小酌,闲话家常,温馨惬意。
每家每户在吊脚楼竣工以后,都会请地理先生择定位置,在堂屋主边或客边屋内搭建火炉。先是请木匠做个边长5尺8寸、高8寸8分的木框,内留长2尺8寸、宽2尺6寸的空档,空档上边或左或右安上木板,放上木凳,方便人们休息或冷天烤火。空档四周,请石匠用青石制作厚1寸4分8厘的石板,紧挨木框安放,内填细黄土锤紧,在土中挖一直径6寸8分、深4寸8分的圆孔作火坑,上面安上三角铁制撑架,用于炒菜、煮饭、烧热水时架锅子或鼎罐。火炉靠堂屋一边称长凳边,靠上壁边称上头边,方便烧火煮饭炒菜的称烧火边,用于添加柴料烧火的称下头边,祖传这边是不能用脚跨过的,否则有退财招祸之虞。迷信说法不足为凭,若按科学解释,其实也有一定道理:烧火边若朝南北向,会当风,火燃不充分,烟多呛人;若朝东西向,火就容易烧得多。
还有个有趣的习俗:平日里,人们在灶火边和茶堂屋烧火边地上剁猪草,剁碎后要用箩筐或筲箕装好,马上放至安全地方,若留在原地,说是会招致瘟病侵入。我想,主要是告诫人们要养成及时收拾好的好习惯,以免进出不便而已。火炉的选位、搭建、习俗,无不彰显苗侗先民的智慧!
火炉砌好后,会将两条长凳摆放在长凳边和上头边,下头边则紧挨一张宽条桌,用于放砧板切菜,用餐。
为犒劳帮忙砌火炉的乡亲和庆祝过火的客人,勤劳的女主人抱来早就备好的柴块,把火烧得旺旺的,将锅放在撑架上,锅里倒些油,油温烧到六成热,放入糯米花、花生米、通辣椒……一炸几大盆,然后把锅提下来,把鼎罐放上去,煮上一罐甜酒。女主人不时往火塘里添柴块,将火烧得更旺。大家围着炉,烤着火,女主人为每位客人奉上热气腾腾的甜酒。大家一边品尝着糯米花、花生米、通辣椒……一边喝着甜酒,谈笑风生,整座吊脚楼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大家吃得开心,主人更是乐开了花,因为这寓意着火炉的主人往后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生活甜甜蜜蜜,世代繁荣昌盛,兴旺发达!
为更好地利用火炉价值,有些人家还会请木匠给火炉配个得力“助理”——在火炉上方悬空处,挂一造型别致的木架——我们称之为炕,用于熏制腊味。装上炕的火炉真是锦上添花啊!就像个单身小伙娶到善解人意的俏俊媳妇一样完美!
乡亲们是最能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的,用心地保护好植被,采集柴火时,只捡被雨雪压断的树枝,被吹倒的枯木,绝不会去砍任何一根完好无损的树木。把捡来的柴火码放在平坦一点的山坡上,然后再一点点用柴架扛回家。拾柴时,常能在残枝败叶下发现朽木,朽木上缀满了小伞般的香菇、柔软细嫩的木耳、密密丛丛的冻菌,还有蕨菜、竹笋、椿芽、苋菜、萱菜、野芹菜……都不甘寂寞地从各个角落探出头来,被乡亲们顺手带回家。
夕阳西下,火炉又精神起来,炊烟袅袅!能干的女主人从炕上取块腊肉,一番清理后,腊肉片片晶莹,光泽诱人,加上刚从山林里采摘来的珍馐美味,配上辣椒葱姜蒜,出锅装盘,再煨一壶米酒,满屋飘香,一家人围在火炉旁,其乐融融。
待到风荷竞艳,蛙曲蝉歌时,火炉依然没有休息日。若遇上多雨天,主人会把没有晒干的茄子、黄瓜、豆角放到火炉上熏干。
稻谷洒金,瓜果飘香,丹枫绘彩染霜华的金秋时节,老人带着孩子,走进树林,将板栗、尖栗捡拾回家,在火炉烤薯煨栗。红薯、香芋的暖香,栗子的甜香混在一起,沁人心脾。
冬日,窗外飞雪如絮,狂风折枝断木,火炉是家庭的主角。
勤劳人家早早打好豆腐,洒上盐,腌制入味,放上炕。杀头猪,把猪肉洒上盐,加些米酒腌制。杀鸡宰鸭,买几条鱼,也一起腌制好,挂在炕上。做得最多的是猪血丸子,都放炕上,添上干柴,火苗旺旺的,一块块腊肉在柴火的熏陶下熠熠生辉,满屋氤氲着腊味浓郁的馨香。
围着熊熊炉火,听着炉上水壶丝丝声响,与人小酌、聊天、对弈,颇有古人围炉论道的诗情。“昨夜新霜满玉阶,初冬处处火炉开”,温暖安逸,不亦乐乎。
有火炉的房子,那温暖的火苗,噼噼啪啪的火声,燃烧着主人对温暖美好生活的向往,弥漫的是家的温馨和谐,是苗侗烟火味。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肖翊霞
编辑:龙莉婷
本文链接:http://wap.hnsnnews.com/content/646948/94/14836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