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新闻网讯 在绥宁县的苗乡侗寨,一场场“量身定制”的家庭教育课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教育生态。从藏珑小区的亲子阅读课到枫香村的儿童保护课,从“点单式”服务到“结对认亲”帮扶,绥宁县以“爱在我家”品牌为抓手,将家庭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让6万余个家庭在“定制化”服务中收获成长。
“暑期孩子独自在家,防火防溺水的知识怎么教?”2023年暑假前,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枫香村妇联主席魏佳玉的一通电话,让县妇联迅速行动起来。村里留守儿童占比超60%,祖辈监护多存在“管不住、教不会”的难题。曾担任儿童权益保护讲师的县妇联挂职副主席杨熙彤接过任务,带着精心设计的PPT和安全知识手册,用“有奖竞答”“情景模拟”等方式,把防溺水、防拐骗等知识变成了孩子们爱听的“安全儿歌”,还手把手教老人如何通过视频电话与在外父母沟通孩子近况。
这样的“定制课”并非偶然。绥宁县创新推出“群众点单、妇联派单、讲师接单、家庭评单”机制,通过村(社区)妇联主席入户走访收集需求、线上问卷征集等方式,精准捕捉家庭的“教育痛点”。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亲子阅读技巧、青春期沟通等需求,从2023年1月至2025年6月,“爱在我家”定制款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线下家长课堂420余场次,亲子阅读300余场次,亲子户外活动80余场,全县6万余个家庭参与并受益,满意度达98%。如今,这样的“定制服务”在绥宁已成常态。针对隔代教育难题,开发“祖辈带娃技巧”课程;聚焦亲子沟通障碍,推出“青春期情绪疏导”专题;回应家长对网络沉迷的担忧,设计“筑牢孩子网瘾防线”讲座。在2025年省重点民生实事“向阳花”行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动中,绥宁县仅3个月就完成81场精品课程,覆盖家长3353人,线上惠及近3万人,满意度达99%。
绥宁县地处湘西南山区,村寨分散、交通不便。为让家庭教育服务“沉下去”,县妇联构建了“三级阵地网络”,17个乡镇指导站统筹协调,235个村(社区)服务点作为“前沿哨所”,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村口大树下、农家院坝、民族风雨桥、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变身“流动课堂”。长铺子苗族侗族乡新水冲村的祠堂里,村妇联主席黄成香提前打扫好场地、搬来长条凳,每次开课都像“办喜事”一样热闹;藏珑小区的架空层里,讲师丁霞带着家长和孩子围坐一圈,用绘本剧演绎《猜猜我有多爱你》,让亲子阅读不再“无从下手”。
这支扎根基层的宣讲队伍,既有县家庭教育讲师团深耕法律、心理等专业的30余名骨干专业讲师,也有“土生土长”的“草根专家”。退休教师杨焕言用苗语讲解“隔代教育技巧”,深受苗族老人欢迎;村医贺源结合卫生知识普及儿童营养需求,改变了多少爷爷奶奶辈的喂养习惯……他们的课不讲大道理,专解“老人带娃如何配合学校”“孩子挑食怎么办”等实在问题,让农村家长听得进、用得上。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问题,绥宁县组建“爱在我家”巾帼志愿者服务队,400余个志愿者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认亲”。他们带着孩子去县城图书馆“打卡”,在田间地头开展“自然课堂”,用视频连线帮孩子与父母“云团聚”。“我们不只是送物资,更要做孩子的‘倾听者’,让他们知道‘有人爱着你’。”志愿者杨阿姨的话道出了初心。
为让“定制服务”不流于形式,绥宁县打出“机制组合拳”。一方面建立了“培训+激励”双机制。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员培训,212人取得专项能力证书,成为常务驻各村的“教育顾问”;联合学校、社工组织推行“积分制”管理,志愿者服务时长可兑换图书、体检券,激发参与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实现多方高效“联动”。联合教育局直连学校校长,由校方统筹场地、组织家长,避免多头对接,显著提升活动组织效率和执行力度;依托村妇联收集需求,用“院落课堂”送课上门;将家庭教育与“利剑护蕾”“禁毒宣传”“防溺水安全教育”等融合,实现“一课双效”。
从苗寨祠堂的欢声笑语,到社区广场的亲子互动,绥宁县“爱在我家”家庭教育宣讲用“定制化”服务破解家庭教育难题,用“小切口”做好家庭教育“大文章”,让大山里的家庭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指导服务。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县妇联
编辑:杨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hnsnnews.com/content/646941/50/1513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