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慧洁)在麻塘苗族瑶族乡联民村的群山间,2700亩曾零散分布的楠竹林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通过林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后,这里不仅竹影更密、笋香更浓,更催生出一条从“青山”到“金山”的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流转“一盘棋”,低效林变高效园
过去,2700亩楠竹林分属40余户村民,“各自为战”的经营模式导致管护粗放、采运成本高,亩产始终在低位徘徊。近年来,该乡牵头推动林地集中流转,通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将碎片化林地整合为连片经营的“楠竹产业区”。
“以前自家70多亩竹林,一年到头忙采运,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民林再友算起新账,“流转后每亩年保底收益75元,我还能在厂区打工,月工资2000多,里外里翻了好几番。”今年,2700亩竹林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管护,修建竹林道,还引进无人机运输,采运效率提升40%,管护成本降低近三成。
技术“添把火”,老竹林结出“致富笋”
流转后的楠竹林,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依托流转形成的规模优势,乡里请来林业专家驻点指导,开展“砍小留大、深挖施肥”等标准化低改。“过去笋子小、卖不上价,标准化低改之后的笋预计能卖到10元一斤,到时联系企业上门收购。”负责片区管护的合作社负责人介绍,2700亩竹林今年仅竹笋一项就预计增收超40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链条“拉得长”,好资源变成好产业
林地流转不仅激活了“种植端”,更点燃了加工端的活力。依托集中供应的优质楠竹,乡里引进的3家深加工企业新增竹筷、竹条、竹笋压榨等生产线,2700亩竹林的原料通过精细加工,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以前卖原料竹,现在企业把竹梢、竹枝都‘吃干榨净’,我们的竹林成了‘常青银行’。”该乡主要负责人说。2700亩楠竹林流转的成功实践,不仅让荒山变“聚宝盆”,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户增收”的共赢路,为全乡楠竹产业升级树起了标杆。
尽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竹子产业的发展尚面临一些挑战,如深加工技术引进、市场渠道拓展等需逐步推进,但全村上下对未来充满信心。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楠竹林是联民村的‘绿色银行’,我们有信心通过科学管理和模式创新,让这片竹林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下一步,我们将加快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同时打造特色竹产品品牌,让联民村的竹子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这片流转后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慧洁
编辑:杨汐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hnsnnews.com/content/646941/50/15130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