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龙宪智 李永龙 龙斌)8月27日,东山侗族乡白岩村杨进早兴奋地说:“今年精心种植了早熟红提,现在成熟了,产量大,希望能卖个好价钱。”该乡依托独特的丹霞地貌与温润气候,将红提种植发展为富民支柱产业。同时,以千年侗文化为根基,培育出“产业旺、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范本。
红提产业:从“甜蜜果”到“致富链”的蜕变
东山侗族乡的红提产业崛起,是一首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的交响曲。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土壤富硒、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的自然禀赋,构建起“党委统筹、合作社运作、农户参与”的产业体系。通过“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全乡组建63家红提专业合作社,建立56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广避雨栽培、绿色防控等高新技术,实现年产红提1500万斤、产值1.6亿元的产业规模。
在产业链延伸上,该乡投资1.5亿元建设高标准红提基地,配套67个仓储保鲜物流中心和6座300吨级冷库,形成“种植-分拣-冷藏-运输”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与鑫荣懋、楚湘正诚等龙头企业签订采购协议,引入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东山红提成功打入粤港澳市场,品牌溢价率提升30%。人大代表牵头成立的“红提产业服务站”,累计培训农户2300余人次,引进“阳光玫瑰”等改良品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
文明乡风:千年侗韵的现代诠释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东山乡将文化基因深度融入乡村治理。这里完整保留着飞山庙、东山大庙等千年古迹,以及哭嫁歌、铜钱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举办红提节、民族文化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将红提采摘体验与侗戏、长凳宴等民俗展演结合,年吸引游客超4万人次,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
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全乡12个村均成立红白理事会,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改革。通过道德评议会评选“绥宁好人”杨海云、“孝顺儿媳”周丙妹等先进典型,杨昌培被评为邵阳市“最美家庭”,龙乙华被湖南省公安厅评为“最美辅警”,形成了“人人讲文明、户户争先进”的良好风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织的“戏曲进乡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年均开展15余场次,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
产文互融:绘制和美乡村新图景
产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生态产业化、文化生活化”的发展范式。在东山村,46亩村集体红提产业园与百孝园文化广场相映成趣,游客既能体验采摘乐趣,又能感受侗家孝德文化。通过“光伏+农业”模式,在牛背岭村红提基地建设光伏发电板,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的同时,减少碳排放120吨/年。
这种融合发展带来显著成效: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5800元跃升至2025年的1.65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0万元的行政村达8个。东山村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国家传统村落”,成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正如村民龙章胜所言:“红提架起了致富桥,文化滋润了百姓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山侗族乡正以红提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全面振兴,未来将打造“一核两心三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红提农旅休闲区与侗族风情体验区,力争到2032年实现红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这片浸润着千年侗韵的沃土,正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时代华章。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龙宪智 李永龙 龙斌
编辑:龙莉婷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hnsnnews.com/content/646942/62/15234315.html